以色列近代史之二

錫安主義:猶太人複國運動之興起

黃濠光

 

猶太人流散各國,寄居異邦,千多年來保存著自己的宗教和文化,沒有受到同化,因而被各國視為異類,懷疑其忠誠度,以致歧視與欺淩常有發生。在歐洲,反猶與排猶事件層出不窮,愈演愈烈,尤其在東歐和俄國,猶太人的處境更為悲慘。

 

自從法國大革命之後,在自由思想影響下,民族解放思潮興起,猶太人開始想到要爭取自己民族的平等地位。當中有不同的主張,其中倡議建國的表表者,首推西奧多赫爾茲(Theodor Herzl)。他出生於匈牙利,在維也納大學修讀法律,畢業後卻專注寫作,加入報館做記者,被派去巴黎。1894年,赫爾茲在巴黎採訪了德雷福斯案。德雷福斯是法籍猶太人,在軍中服役。當時法國與普魯士交惡,德雷福斯涉嫌叛國而遭下獄,民間刮起反猶浪潮。赫爾茲目睹反猶的示威場面,精神大受打擊。此案令他萌生猶太人建國的念頭,於是埋首研究。

 

18962月,他出版了《猶太國:猶太問題的現代解決嘗試》(Der Judenstaat)。書中指出,猶太人問題並非社會或宗教問題,而是民族問題。他強調建立猶太國的必要條件,應是猶太富人的金錢和大國的政治支持。他提出成立「猶太人協會」(Society of the Jews)和「猶太公司」(Jewish Company)兩個機構,專門負責組織工作、政治談判、籌措移民經費,以及開展商業貿易活動。他建議召開大會,討論把猶太人遷移到一個猶太主權國去的問題。他建議的猶太國土地是巴勒斯坦或在阿根庭。此書一出版,洛陽紙貴,特別是召開世界錫安主義者代表大會的建議,大受歡迎。

 

第一次錫安主義者代表大會於189782931日在瑞士巴塞爾(Basel)舉行。與會代表204人,分別來自東歐、西歐、北美、阿爾及利亞等地,其中俄國代表90名。會議通過了《世界錫安主義運動綱領》,即《巴塞爾綱領》,主要內容是:「錫安主義運動的目標就是在巴勒斯坦為猶太民族建立一個由公共法律所保障的猶太人之家。」大會通過下列措施:

l 以合適的路線促使猶太工人與農民在巴勒斯坦殖民;

l 遵守不同國家的法律,通過建立地方性或國際性的機構把全世界猶太人組織、團結在一起;

l 加強和培養猶太人的民族感情與民族意識;

l 採取必要的準備性步驟以期得到各國政府的贊同,而這種贊同對實現錫安主義的目標是不可少的。

 

大會成立了世界錫安主義組織,赫爾茲當選為主席。會後他在日記中寫道:「如果我要簡單地總括今次大會----我得小心不要刊登出來----我會說:我在巴塞爾創立了猶太國。如果我今天大聲說出來,穹蒼都會向應。或者在五年間,肯定在五十年,每個人都會見到。」當時是1897年,五十年後是1947年,當年11月底,聯合國大會通過讓猶太人建國,赫爾茲在日記中的「預言」應驗了。赫爾茲並非虔誠的猶太教徒,他只是個世俗分子,一心只想建立一個世俗的猶太人國家,然而神使用他,藉他的主張成為複國的搖籃。

 

初時,赫爾茲想借助德國(前身為普魯士)和鄂圖曼帝國的幫助建立猶太人的民族家園,但都碰壁,最後他轉向英國。19034月,英國殖民地大臣張伯倫提出「烏干達(現在的肯雅)方案」,即在烏干達劃出一片六千平方哩的土地供猶太人建立家園。「烏干達方案」於19038月提交第六次錫安主義代表大會討論,赫爾茲試圖說服與會代表接受這一應急方案。有些代表贊成,但來自俄羅斯及東歐的代表則堅決反對,在他們看來放棄了巴勒斯坦,就等於背叛了《巴塞爾綱領》。在19045月召開的執行委員會上,赫爾茲本人遭到非常嚴厲的批評與非議,為了顧全大局,他放棄了「烏干達方案」。這次大會召開前,赫爾茲已經病倒了,心臟狀況很差。他因突發肺炎,不斷咳嗽和吐血,但仍然堅持寫作及會談。六周之後,即73日,赫爾茲在維也納病逝,年僅44歲。赫爾茲英年早逝,卻為建國打好基礎,被視為現代以色列的國父。

 

與複國運動相輔相成的一項運動是復興希伯來文。猶太人的日常語言是意弟緒語(Yiddish)和居住地的語言,而希伯來文只會在會堂聚會誦讀妥拉時才用到。基本上,古希伯來文是個死的語文,而把希伯來文現代化的重要人物是本耶胡達(Eliezer Ben-Yehuda)。他於1858年生於俄羅斯,熟練希伯來文,也懂法文、德文和俄文。他接受錫安主義後,認為要復興希伯來文,才可聯合全球猶太人。1881年他移居巴勒斯坦,擔任教職,銳意發展現代希伯來文,成為日常用語。他用希伯來語撫養他兒子Ben-Zion Ben-Yehuda,成為第一個以現代希伯來語為母語成長的孩子。本耶胡達成立希伯來語委員會,後來成為希伯來文學院。他是第一位編纂現代希伯來文字典,發明約二千個新字。他於1922年逝世,享年64,葬在橄欖山。由於本耶胡達,希伯來文絕響二千年後復活了,成為今天以色列的官方語言及猶太人的日常用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