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近代史之一

流散犹太人零星回归贫瘠之地

黄濠光

近代的以色列立国于1948年,正如以赛亚先知说:「国岂能一日而生,民岂能一时而产,因为锡安一劬劳,便生下儿女,这样的事,谁曾听见?谁曾看见呢?」(赛66:8)。建国不是一蹴而成的事,因此要了解近代的以色列,必先认识其移民史。

自从罗马帝国敉平以色列多次起义后,犹太人就被分散在列国。以色列地变得荒凉,不是没有犹太人,只是人口单薄,多住在耶路撒冷。住在耶路撒冷的一个阿拉伯地理学家阿穆乔达西(Al-Muquddasi)于985年写道:「耶路撒冷人口仍以犹太人占大多数。」在1210年,来自法国和英国的三百名拉比和犹太学者移居以色列地。

几个世纪以来,都有犹太人由于信仰和政治原因,零零星星从各地回归以色列地。信仰上,每年逾越节一家人吃完逾越节晚餐后总会说:「明年在耶路撒冷!」这是犹太人的祈祷、梦想和盼望。犹太教相信弥赛亚会来恢复耶路撒冷,所以这句话代表了他们期待弥赛亚来临的呼声。政治上,由于犹太人在欧洲、北非和中东受到迫害,他们被迫起来回归应许之地。

另一个阿拉伯人是历史学家伊宾卡登(Ibn Khaldun),他于1377年描述:「犹太人对以色列地的主权超过1,400年。…是犹太人把文化和风俗深植在这些永久的居民中。」西班牙于1492年驱逐境内所有犹太人,有些回归以色列地,其他都移居欧洲其他地方,或去了北非。

1695年,荷兰学者韦兰(Adriaan Reland)到访圣地,形容土地荒凉,人烟稀少,但留意到大多数地方保留希伯来名字。他记述在城市中,大多数人口是犹太人或基督徒。在耶路撒冷的五千居民中,大部分是犹太人。即管在迦萨,550个居民中过半是犹太人。

在十六世纪,鄂图曼人侵略欧洲,迫使犹太人从意大利、法国、德国、葡萄牙和北非移居以色列地,他们多数聚居在耶路撒冷和加利利的萨菲德(Safed)。到了十八世纪,由于鄂图曼帝国发生政治风波,土耳其的犹太人大量移居以色列地。与此同时,发源于欧洲的犹太教哈西典派犹太人(Chasidic Jews)一千人也从欧洲到达耶路撒冷。哈西典派源于波兰和乌克兰,注重虔诚、祷告、欢乐及敬重连结神和人类的圣人。他们穿戴黑色长外衣和圆顶黑帽,蓄须与鬓毛,强调透过沉思冥想和狂喜来亲近神。从那时起至十九世纪,哈西典派陆续回归,包括其创始人杜夫(Baal Shem Tov),在耶路撒冷、萨菲德、提比里亚及希伯仑定居下来。

十九世纪在1800年至1808年间,拉脱维亚拉比加安(Vilna Gaon)的追随者定居耶路撒冷。二十年之后,一股移民潮从荷兰、德国和匈牙利刮起,因为当代犹太人期待弥赛亚会于犹太历5600年(约公历1839-40年)来临,也令数以千计犹太人从伊拉克、伊朗、库尔克斯坦、阿富汗、土耳其及也门移居以色列地。到1840年,在耶路撒冷的人口中,犹太人比穆斯林和基督徒还多。到1860年,以色列地的犹太人口已升至一万二千人。

1866年,长老会的汤逊牧师(W.M. Thomson)来圣地宣教,他写道:「彻底荒凉令人感到忧郁。没有房屋,找不到居民的踪迹,甚至不见有牧羊人,全是单调乏味。…我们周围随意走了一星期,大部分地方了无人迹,更遑论耕种。」1867年,美国作家马克吐温(Mark Twain)周游圣地,然后写道:「在这一带走了十哩路,看不见十个人。…无人能站在这里…预言所说『你的土地成为荒凉,你的城市变为废墟』都成真。…环视四周看不见一棵树,连矮树也欠奉。全地凄怆…我想巴勒斯坦定必是王子…它却是无望、阴沉、伤心的土地…。历史上有名的耶路撒冷,古代的雄伟已荡然无存,现变为贫穷的村落。」

那个时代的以色列地称为巴勒斯坦,犹太人零零星星地回归,是一片人口稀少荒凉之地,许多地方寸草不生,难以为生。

(资料来源:Israel Today月刊,2012年155-1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