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罰中有恩典
方正之
一個孩子常常做一些不好的事情,父親對他勸告,他仍是屢教不改,於是父親對他嚴厲地懲罰。所謂打在兒身痛在父心,處罰後父親為怕孩子心中難過,就給他一點小恩小惠,上帝對我們也是如此。以色列民是上帝的選民,也稱作祂的子民, 神用大能大力將以色列民從埃及為奴之家領出來,在西奈山將 神的律例典章交付給他們,要以色列民來遵守,當以色列民進到迦南地後,卻隨從了外邦的風俗去拜偶像,以致違背了 神的命令, 神就借著先知勸告並警告他們長達數百年之久。
到了大衛王的兒子所羅門王就隨從他的妃嬪去拜各種的偶像,正如經上所記,所羅門王年老的時候,他的妃嬪誘惑他的心去隨從別神,不效法他父親大衛,誠誠實實地順服耶和華他的 神。因為所羅門隨從西頓人的女神亞斯他錄和亞捫人可憎的神米勒公。所羅門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不效法他父親大衛專心服從耶和華。所羅門為摩押可憎的神基抹和亞捫人可憎的神摩洛,在耶路撒冷對面的山上建築邱壇。他為那些向自己的神燒香獻祭的外邦女子,就是他娶來的妃嬪也是這樣行。耶和華向所羅門發怒,因為他的心偏離向他兩次顯現的耶和華以色列的 神。耶和華曾吩咐他不可隨從別神,他卻沒有遵守耶和華所吩咐的。所以耶和華對他說:“你既行了這事,不遵守我所吩咐你守得約和律例,我比將你的國奪回,賜給你的臣子。”(王上11:4-11)
到了所羅門的兒子羅波安的時候, 神就向以色列國十個支派交付他的臣子耶羅波安,稱作以色列國,就是以色列的北部。剩下兩個支派猶大和便雅憫,就是以色列的南部,仍歸所羅門的兒子羅波安,稱作猶大國。南北兩處仍不肯悔改, 神就借著許多的大小先知如以賽亞,耶利米以及何西阿等等,勸告並警告要以色列民悔改,但他們仍然硬著頸項不肯悔改,特別北方以色列國每一個王都是違背 神的命令,去拜金牛犢,國民也都多行不義。就在西元前722年, 神就差亞述帝國將以色列國毀滅,並將許多以色列人遷到其他地方,又將許多外邦人遷到以色列地。
南邊的猶大國沒有因著以色列國遭毀滅而悔改,仍然是悖逆 神,就在西元前585年被巴比倫國毀滅,許多以色列民被擄到巴比倫去,所羅門王所建造的宏偉聖殿以及耶路撒冷城都被拆毀。 神唯恐以色列民在他國被欺壓, 神就興起但以理、哈拿尼雅、米沙利、亞撒利雅在巴比倫及以後的瑪代和波斯國作高官。但以理曾作數代的總理,因為他們的高官也就保護了在那些國家裏的以色列民。
當 神的愛子主耶穌基督來到世上,當時的宗教首領如大祭司、法利賽人、撒督該人嫉妒主耶穌,就將主耶穌交給羅馬的巡撫彼拉多,判了死罪釘在十字架上。主後的70年,羅馬的提多將軍將以色列人重建的聖殿以及耶路撒冷城全部拆毀,並將以色列民趕出迦南地。從此以色列民沒有國家,分散在列國中。
他們雖然人數不多,又沒有國家,但這個民族在世界上卻沒有被人藐視、輕看。因為他們在許多國家做著重要的官員,例如在美國有的參議員,眾議員都由猶太人擔任,尼克森總統時候的國務卿亨利·艾爾弗雷德·基辛格。世界上有名的財閥也有很多是猶太人,也有很多諾貝爾的得主是猶太人,也有很多科學家是猶太人。為什麼他們會這樣?有的人講因為猶太人聰明,難道別的民族不聰明嗎?我們中國人也很聰明,我們卻沒有他們這麼多人得過諾貝爾獎,也沒有他們那麼多世界聞名的科學家,在海外的華人很少在別的國家政府擔任高官。究竟他們為什麼有這樣的成就呢?
答案就在彌迦書,雅各剩餘的人必在多國的民中,如從耶和華那裏降下的露水,又如甘霖降在草上;不仗賴人力,也不等候世人之功。雅各剩餘的人必在多國多民中,如林間百獸中的獅子,又如少壯獅子在羊群中。(彌5:7-8)所以不是單單因為猶太人聰明,這就是 神怕祂的百姓在列國被人輕看藐視所以祝福他們,他們在各方面的成就就是 神預先定規他們。
今天 神對我們做祂兒女的也是如此。在教會中常與人作見證提到他從前不愛主,甚至墮落在罪惡中,以後 神使他得了嚴重的疾病甚至是絕症,但因著悔改, 神醫好了他,於是他就起來敬畏 神,追主愛主,甚至獻身為主。筆者也有這樣的經歷。我從前雖然信主卻墮落在世界裏,有一天 神興起環境使我落在苦難中,甚至想要自殺。但經過別人的代禱,自己醒悟過來,在 神面前悔改, 神就從我將苦難中拯救出來。於是我認真地悔改,追求敬畏 神,愛 神,以致侍奉祂直到現在。
這都是 神懲罰我們,同時也賜恩惠給我們。希伯來書十二章寫到:因為主所愛的,祂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納的兒子。你們所受的,是 神管教你們,待你們如同待兒子。焉有兒子不被父親管教的呢?管教原是眾子所共受的,你們若不受管教,就是私子,不是兒子了。再者,我們曾有生身的父管教我們,我們尚且敬重他;何況萬靈的父,我們豈不更當順服祂得生嗎?生身的父都是暫隨己意管教我們,惟有萬靈的父管教我們,是要我們得益處,使我們在祂的聖潔上有份。凡管教的事,當時不覺得快樂,反覺得愁苦,後來卻為那經練過的人結出平安的果子,就是義。(希12:6-11)從這段經文我們充分可以明瞭, 神對祂的百姓懲罰時帶著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