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迫的意义                      胡正刚

基督教会的历史,是一部苦难史,血泪史,逼迫史。旧约时期的先知们,为了传递耶和华的信息,他们以艰难当饼,困苦当水,“又有人忍受戏弄、鞭打、捆锁、监禁,各等的磨炼,被石头打死,被锯锯死,受试探,被刀杀,披着绵羊山羊的皮,各处奔跑,受穷乏,患难,苦害,在旷野、山岭、山洞、地穴,漂流无定,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来11:36-38)。新约从使徒时期至今,多少人用鲜血孕育了福音的种子;用汗水、泪水浇灌了福音的花朵,在残酷的逼迫中,推动了福音的事工,完成了宣教的使命。

司提凡殉道的意义

使徒行传第一章等候圣灵;第二章圣灵降临;第三章宣教行神迹;第四章使徒在公会前受审;第五章使徒受迫害;第六章司提凡被捕;第七章司提凡被乱石打死。司提凡殉道的意义:

1、福音走出耶路撒冷。“从这日起,耶路撒冷的教会大遭逼迫,除了使徒之外,门徒都分散在犹大和撒玛利亚各处”(徒8:1)。

2、犹太教与基督教开始分家。

3、在叙利亚的安提阿建起纯福音教会。(1)门徒被称为基督徒是从安提阿起首(徒11:26下)。(2)安提阿教会的工人被圣灵充满,接纳别人不敢接纳的保罗(徒11:24-26)。(3)安提阿的同工禁食祷告,差传打发(13:1-3)。(4)向灾区捐款。

4、保罗是神在使徒时期赐给教会的特殊礼物。保罗才是卖主犹大使徒身份的替代者。

5、福音静止,灾难临到。人的本性是在绿洲上定居,不愿在沙漠上行走,使徒也一样,他们在耶路撒冷建起了自己的教会,凡物公用,神迹多多,安于现状,忘记了主耶稣临升天前的嘱托(徒1:8)及大使命(太28:18-20,可16:15-18)。保罗说:“务要传道,无论得时不得时,总要专心,并用百般的忍耐,各样的教训,责备人,警戒人,劝勉人”(提后4:2)。“若不传福音,我便有祸了”(林前9:16)。

尼录皇帝残害基督徒的教训

耶稣的门徒们历经千辛万苦,把福音从耶路撒冷传到(1)撒玛利亚;(2)犹太全地;(3)叙利亚的安提阿;(4)加拉太;(5)小亚细亚;(6)当保罗听到马其顿的呼声,横跨爱琴海,福音传到欧洲的腓立比、帖撒罗尼迦;(7)哥林多;(8)罗马。此时的门徒们都是七十岁左右的人了,福音到此又静止下来了。

罗马皇帝尼录,为了城市改造,建造大理石新城,在大约公元64年,下令拆毁民房。政令受阻,就暗自纵火罗马城。他为了转移罗马众民的愤怒,把纵火责任嫁祸于基督徒,致使全城罗马人痛恨基督徒,导致大批基督徒殉道。凡罗马籍信徒都拉上断头台,保罗就是被砍头而死。凡犹太籍信徒,都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象彼得被倒钉十字架,安得烈被横钉十字架。其他籍信徒有的被绑上火刑架;有的被投进斗兽场。

在罗马的基督徒为什么遭此劫难?当尼录嫁祸于基督徒的时候,难道耶稣不知道吗?经上说:“至高者在人的国中掌权,要将国赐与谁,就赐与谁,或立极卑微的人执掌国权”(但4:17下)。“王的心在耶和华的手中,好像陇沟的水,随意流转”(箴21:1)。难道主耶稣掌控不了尼录吗?难道他保守不了信他的人吗?当福音遍及罗马城后,基督徒就有乐享其成的思想,不想再为福音付代价了,认为耶稣很快就来接他们了(约14:2-4),在安逸中等待被提,福音在此静止不动了。可等待他们的竟是灭顶之灾呀。

在罗马城血流成渠的时候;在罗马上空乌云压顶的时候;在四散的基督徒惊魂落魄的时候,神兴起了一个叫马可的信徒,就是《马可福音》的作者。马可的年龄大约比耶稣小23-26岁。“有一个少年人赤身披着一块麻布跟随耶稣,众人就捉拿他。他却丢了麻布赤身逃走了”(可14:51-52)。

保罗第二次布道不带马可,“过了些日子,保罗对巴拿巴说:‘我们可以回到从前宣传主道的各城,看望弟兄们境况如何。’巴拿巴有意要带称呼马可的约翰同去;但保罗因为马可从前在旁非利亚离开他们,不和他们同去作工,就以为不可带他去。于是二人起了争论,甚至彼此分开。巴拿巴带着马可坐船往塞浦路斯去;保罗拣选了西拉也出去,蒙弟兄们把他交于主的恩中”(徒15:36-40)。后来保罗为这事内疚,在写给歌罗西教会书信时说:“与我一同坐监的亚里达古问你们安。巴拿巴的表弟马可也问你们安。(说到这马可,你们已经受了吩咐,他若到了你们那里,你们就接待他。)”(西4:10)。保罗在写给提摩太的信中说:“独有路加在我这里。你们来的时候,要把马可带来,因为他在传道的事上于我有益处”(提后4:11)。

当罗马城的基督徒遭到血腥镇压,灰心失望,胆怯惧怕,不知所措,甚至对主耶稣产生怀疑的时候,圣灵感动马可写了一篇文章,夜里悄悄贴在城墙上。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的福音”。天刚亮,当一个信徒发现这篇文章后,悄悄揭下来,抄写后很快传给另一个信徒,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开了。这篇文章就像黑夜里的一道闪电,划破了漆黑的天空!就像久闷的天气,突然出现了惊雷,惊天动地!这篇文章就是《马可福音》。存留的基督徒如梦初醒,从血泊中站起来,拿着《马可福音》再次奔上了福音的征程。在欧洲,福音从罗马传到高卢、西班牙、日耳曼、不列颠。在亚洲福音从叙利亚传到美索不达利亚、波斯、亚美尼亚、印度,据说巴多罗买,多马,腓力在亚洲参与拓荒。在北非,福音传到埃及、迦太基、埃塞俄比亚等地,据说马可,亚波罗,亚勒腓的儿子雅各,奋锐党的西门在北非拓荒。

当《马可福音》传到马太手中时,年过七旬老态龙钟的马太,被圣灵抓住,开始回忆耶稣所说过的话,整理耶稣语录,回想耶稣事迹,很快写了《马太福音》。当《马可福音》与《马太福音》传到路加手中后,路加同被圣灵所感,很快写了《路加福音》。这三本福音书大意相同,各有侧重,所以称同观福音,对观福音,符类福音。

后人总结马可是使徒时期福音第二波的发起者。又有人总结说,马可的成功离不开保罗的责备,离不开巴拿巴的安慰,离不开属灵领袖彼得的熏陶带领,更离不开母亲马利亚的祷告。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工人的成长,离不开责备,离不开安慰,离不开领袖的带领,更离不开属灵母亲们的祷告。

罗马皇帝大逼迫后,福音传到了亚非拉三洲,传遍人类居住的地方,为什么耶稣不来?因为神要叫他的百姓生养众多,遍满全地。

罗马皇帝尼录大逼迫的意义是什么呢?(1)对耶稣再来有了新的认识。(2)开始整理耶稣语录,写福音书。(3)福音很快传遍人类的居住地。(4)福音静止,灾难临到。

 

中世纪黑暗时期

罗马帝国时期经历了共和制(元老院),帝制(凯撒屋大维——奥古斯都),分制各个时期。在分制时期,西部君士坦提的儿子君士坦丁,与马克西米的儿子马克森提,东部李锡尼三方交战。312年君士坦丁与马克森提在罗马郊外大战。临战前夕,君士坦丁在异象中见有十字架及字标“制胜以此为记”。于是他在军旗,盔甲,兵器上都饰以十字架记号。结果他大胜马克森提,成为西部的最高统治者。313年君士坦丁与李锡尼在米兰达成协议,颁布了著名的《米兰敕令》,宣布结束对基督教的迫害,承认基督教会的合法地位,恢复宗教和平。君士坦丁于323年统一罗马帝国,于330年把首都迁往君士坦丁堡。基督教会由受逼迫一跃成为国教。君士坦丁下旨劝勉国民作基督徒,并给教会很多特权,如教产可以免税,信徒可以免征兵役,主日成为假日,信徒可以充任各种官职等。这一方面大大促进了教会的发展,同时也使投机分子及信仰不纯正者大量涌入教会,使教会在各方面发生混乱。

君士坦丁死后,君士坦丁堡主教起来与罗马主教争夺领导权。1054年彻底决裂。东部君士坦丁堡主教自称“主教长”,以“正宗”自居,他所领导的教会叫东正教。西部罗马主教自称“教皇”,称教会为天主教,也叫罗马公教。

这两大势力争论的焦点是:(1)关于复活节。(2)关于“和子句”。西天主教认为“圣灵从父和子出”。东正教认为“圣灵从父出”。(3)关于圣餐饼。西天主教坚持无酵饼。东正教坚持有酵饼。

教义上的争论,告诉我们一个教训,和平时期的领袖们是研究耶稣,结果导致教派林立。关于圣餐饼的同体说与变体说,关于千禧年前派与千禧年后派,关于三位一体学说,关于一次得救永远得救问题等的争论,导致教派间动刀动枪,大量的精力用在舌战之上。只有大逼迫,才能使这些血气徒灰飞烟灭。逼迫时期的到来,才能使信徒从自我中走出来,去传扬耶稣,拓展福音。

宗教改革时期

1517-1555年为宗教改革时期。德国有个马丁路德,长期深感罪孽沉重,内心不安。主耶稣在耶路撒冷城内受审之时,站在衙门法庭的石阶上。据说那台阶有25层,后被搬到罗马。因君士坦丁的母亲信了耶稣,为主修了一个大礼拜堂,并把那台阶从耶路撒冷运回罗马,用于礼拜堂台阶。天主教人说,谁跪爬台阶而上就有功,可得赦罪,爬一层可免一年之罪。马丁路德是一个宗教狂热分子,上了靠行为得救的当。他第一次到罗马,也跪爬这石台阶,当他爬到一半时,听见天上有声音说:“义人必因信得生。”他大受感动,从此坚定意志,全身心投入宗教改革之中。当时,教皇利奥十世重建圣彼得大教堂,为筹款而发放赎罪券。马丁路德抓住此事,发表《九十五条论纲》,使赎罪券发放大大受挫。马丁路德被声讨追杀,但改革势力锐不可当,瑞士、法国、荷兰、英格兰、苏格兰等国纷纷与罗马天主教决裂。其他叙利亚教区,耶路撒冷教区,亚历山大教区相继脱离罗马天主教。

逼迫中福音传入美国

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英国国教会很快脱离了罗马教皇,但仍保留了天主教的主教制(教皇,红衣主教,大主教,主教,僧侣)和重要教义。许多信徒不满,激进派出现。按照加尔文的主张来洁净教会,清除国教会中天主教的影响。如改主教制为长老制,废除圣像崇拜和繁琐仪式,减少教会节期,提倡勤俭清洁的生活等,因而得名清教徒。这群人激增,脱离国教,实行独立,遭到国教会逼迫,被迫逃往荷兰。1616年这群人重返英国,建立公理宗教会。大逼迫使这群人难以生存,1620年布卢斯特组织102人(包括妇女孩子),乘“五月花号”到美洲,12月2日在普利茅茨港靠岸,12月23日上岸。这群人是美国著名的公理宗教会的创始人;是福音进入美国的拓荒者。主耶稣借着这群人的逃难,开拓了他自己的事工。

逼迫中福音传入中国

安提阿教会中著名的布道家聂斯脱离(380-451),不同意基督的神性和人性结合成一体的观点。由罗马教皇狄奥多西于431年在以弗所召开的第三次公会议上,将聂斯脱利派定为异端,435年被皇帝下令放逐。该派开始在埃及、波斯建立教会,向东传福音。主教阿罗本,叙利亚人,受聂斯脱利之托,经波斯到长安,于唐贞观九年(635年),将景教(基督教会的一个称呼)经典译成中文,唐太宗给予优厚待遇。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特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详述景教历史和传入中国的经历。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宗教遭到逼迫,信徒2000余人被逐。1807年后英国基督教新教传教士马礼逊、戴德生先后来华传教。

耶稣在地上设立教会的目的是抢救灵魂。教会的职能是:一、领人归主,这叫生孩子。二、牧养信徒,这叫养孩子。只想欢呼收割,不想流泪撒种。跑来跑去,一年到头,没生一个孩,甚至福音没出家门,大逼迫来临,我们还有机会吗?要用分散独立的方针,低调务实的作风,代替我们的空口号。笔者近期到一个小区聚会,目前那里的发展空间很大,每栋居民楼按500人计算,那里平均每栋楼还不到5个信徒。那里真是一块投资开发建立教会的热土,成就抢救灵魂事业的摇篮。机遇与压力同在,希望与困难并存,基督耶稣需要我们的力量,我们需要基督耶稣的能力,我们去基督耶稣就去,我们动基督耶稣就动(参可16:20)。

历史上多少忠心的基督徒为主蹲监,甚至殉道。他们都得着了荣耀的冠冕,生命的冠冕。保罗说:“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就是按着公义审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赐给我的,不但赐给我,也赐给凡爱慕他显现的人”(提后4:7/8)。那蹲监殉道的冠冕,不只是给以前的圣徒,从我们这一代没有这个奖项了?不是的。神会藉着大逼迫,把这冠冕赐给凡爱慕他显现的人。趁着还有今天,当作活祭为主献上,为主多多抢救灵魂,当那一天来到时,我们就像保罗那样,没有可遗憾的了。愿主恩待我们,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