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自榮耀的光輝——羅柄森師母传记

歌登.贾德纳著

劉秀慧牧師譯

第四十七章  通往耶穌腳前的小徑            

   「羅炳森師母常常讀聖經嗎」    

   「噢,當然嘍!她總是在讀她的聖經。」

    這是在羅炳森師母已快抵達生命的終點時,一位在她晚年時常陪伴著她的妮森賀達(Hilda Nilsson)  ,回答一個正在學習服事主的年輕人所問的問題。這問題一樣存在於許許多多人的心裏面;他們不免會想到,像羅炳森師母這樣靈性高、經驗深,尤其又擁有那麼多

聖靈的恩賜的人,一定不需要常常看聖經或多多鑽研聖經的。

    這種看法的確是許多強調聖靈的職事者,所容易犯的錯誤,也有許多人因而招致不幸的後果。然而羅炳森師母從未陷入這種試探裏,相反地,她一直與這種謬誤的看法爭戰,因為她知道從神來的信息是由充滿了聖經話語的器皿釋放出來的,因此器皿所釋放的信息,斷不能越過神在聖經上所啟示的,也不能與之相抵觸。

    「你永遠不會讀透聖經的。」在她最後幾次的講道裡,有一次她如此斷言。

    終其一生,她常以這樣的話諄諄勸誨人:

    「親愛的,你需要你的聖經。」

    「要學習愛慕聖經。」

    「當你讀經時,對耶穌說:『是的!阿們!』當你讀神的話時,神的話就滋養你的靈魂。」

    「要活出聖經來。」

    「認識聖經乃是我的本分;我是大君王的使臣;聖經就是我的口信。」

    「要研讀聖經歷史,如同你研究自己國家的歷史一樣。……身為一個基督徒,竟不懂聖經歷史,實在可恥!你應當明白聖經的歷史。」

    「要鑽研聖經,從中挖掘你所能得到的一切。要為自己而傾聽天上神聖的呼召。」

    「當你早上是在神裏面醒過來,而不是在惡劣的情緒中醒過來時,你會更快樂、更健康。這樣的事你需要三番四次地被提醒,乃是因為你不去讀經並親自去得著這樣的亮光。」

    「我把以賽亞書讀了二十五遍 ,」羅炳森師母在一次講道中這樣說道:「然後這本書才開始向我打開。以賽亞書很豐富;要在聖靈裏讀它。存一顆柔輭的心,在祂腳前讀它。就著它與神有交通。以賽亞書的應許都是我們的。」

    她還作這樣的見證:「如果我不把聖經當作前後貫穿的一個整體來認識」,則當她開始研讀預言時,必定「茫然不解」。

    「要從聖經裏學習如何彼此相愛。」

    「不要單單倚靠某些信息;要運用聖經並遵祂而行,當耶穌給你一個信息時,就接受下來。並立刻到 神面前禱告、默想,而且要實行出來,但是不可把聖經擺在一邊。」

    「你們當中有多少人知道要愛慕聖經呢」在羅炳森師母最後幾次的講道裏,有一次她這樣問道。「主說你們中間幾乎所有的人,靈性都不夠隨著對聖經的認識而有充足的長進。」

即使一個隨意瀏覽羅炳森師母的新約聖經和新舊約聖經的人 ,也會從其中發現她實在照著自己所說的去實行——「她總是在讀她的聖經。」其中一本所記的研經心得,已被詳細地研究、討論過。而另一本顯然是在晚年所用的新約聖經,其上劃了許多線,但沒有寫下評語或留下任何蛛絲馬跡,證明她曾仔細地研讀過。此外有兩本她的聖經尚待檢視,一本是「美國標準本」(American Standard Version),另一本是「欽定本」亦即「雅各王版本」(Authorized or King James Version)

    若要檢視這兩本聖經上面的讀經心得,最好先明白羅炳森師母對聖經來源的信念,以及她對欽定本和修訂本《美國標準本也算在內》之價值所作的比較。

    當然羅炳森師母一定相信聖經上的話,都是因著聖靈的感動而寫成的。關於這一點,在她的一本書裏面,她曾寫了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註解。該書的作者論到各種有關聖經來源的理論時,說道;「最早的理論認為聖經是逐字口授的——聖經作者不過是聖靈的代言人而已,他們祇是把所聽見的每一個字寫了下來。」

    該書作者論到這個理論時,他說:「這個理論所犯的嚴重錯誤是很明顯的,因它根本抹煞了各個作者的個性。一位公正的批評家很容易看出作者個人的性格,而且這也可以用來解釋聖經題材的處理所表現出來的多樣性,否則實在令人費解。」

    羅炳森師母用她自己的獨特記號,把最後兩句話圈了出來,並且在旁邊寫著:

    「從聖靈恩賜的表現,也很容易說明這一點。智慧的言語和先知講道,有各種不同的表達方式,每一種都可以表達得很完美。所以聖經的作者因著恩賜不同,表達的方式也就不一樣,當然會呈現出多樣性來。」

    這段評語無疑是重述使徒保羅所說的真理:「恩賜原有分別,聖靈卻是一位。……功用也有分別,神卻是一位,在眾人裡裏面運行一切的事。」  (林前十二:46

    對一個熟悉羅炳森師母和信心家庭其他器皿(同工)之服事的人而言,這種表達方式的差異性是很容易明白的。就拿信心家庭這個有限的傳道人圈子來說,有一些人有智慧的言語和先知講道的恩賜。當各個不同的器皿被主使用時,其個性的表現非常顯著,而且各個器皿講話的「格調」截然不同。事實上這正是這一羣傳道人顯著的特點之一;他們彼此之間沒有模仿,儘管多年來生活、服事都在一起,彼此那麼親密,卻仍然保留其獨特的個性。對一個公正的批評家而言——不管他是否接受有關他們的職事的解釋——很明顯可以看出來,這些人就像貴格會的藍查理(CnarIes Lamb)所說的「受感說話」(Spoken from),而非憑己意說話。

    至於欽定本聖經和修訂本聖經,那一本比較有價值呢?羅炳森師母堅信:雖然修訂本在某些地方無疑比欽定本更精確,但欽定本的譯文比較屬靈,因譯者不僅是有學問的人,而且是禱告的人.他們特特懇切地禱告,求神使他們能夠照著作者(即聖靈自己)的原意翻譯出來。

    事實上,羅炳森師母在她早期的基督徒生活裏,幾乎祇看修訂本(The Revised Version),無疑是受陶威博士的影響。陶威博士之所以大力推薦這部修訂本聖經,是因其精確度較大。

    雖然溫瑪莎羅炳森非常注重聖經在日常生活裏的實用價值和屬靈價值,但她也很留意聖經譯文上一些小地方的精確性。對她而言,不僅「靈意」要緊,連字句也要緊。從這一點又可以證明她是一個一絲不苟的學生。

    有時,她在修訂本裏一些譯文邊緣的空白處,寫下丁希臘原文,就是為了精確的緣故。而且有的時候,她所寫下的希臘原文那麼完整、那麼精確,證明她熟諳希臘文。她告訴一些年輕、有前途的講員說:「為了每一天過屬靈的生活而讀經,比為了講道而讀經更重要。」

同時她也告訴他們:「我們需要留意聖經譯文上一些小地方的精確性。」

    如果一個人細看她的「美國標準本」聖經,會發現她十分留意⑴⑴希不來文裏對神各種不同的稱呼;⑵家譜;⑶挪亞方舟的大小和會幕的大小等,並將其計量單位換算成英制的計量單位;⑷猶大和以色列諸王一覽表,並註明他們在位的年數;⑸眾先知一覽表,並註明與他們同時代的先知——這其中所記下來的許多細節和事實,是常常被那些祇重「靈意」的人,視為無關緊要或毫無益處的。因此,不但是新約,連舊約也提供給她作精深研究的資料。

    她對詩篇裏的禱告作過很透徹的研讀,並查考詩篇裏常提到的「慈愛」、「心」等題目。

    至於在新約聖經裏,她作過一些貫穿整本新約聖經的專題查經,比方像「聖靈」、「神醫」、「禱告」(就使徒行傳來查考》;在約翰的書信裏,充份顯示出她曾殷勤地研讀她一生最關心的兩個相關題目:認識祂和遵守祂的命令。

    在這本新約聖經的一處空白頁上,有早期教父一覽表,從最早具有使徒權柄的教父,一直記到耶柔米(Jerome)和奥古斯丁(Augustine);另外還有一些早期教會歷史的摘記,特別是十二使徒的教訓(the Didache)和使徒信經。

羅炳森師母對教會歷史和十架精兵們的傳記,特別感興趣。她常常拿一些傳記給一個年輕的基督徒看。她讀過阿伯特(J.S.C.Abbott)所寫的基督教歷史(Th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並寫下無數的評語和註解,並作了許許多多的更正。雖然這本歷史書不很完備,但實在包含了無數早期教父們和殉道者的生平軼事,這是在一般有關教會歷史的著作裏,很不容易看到的。

    羅炳森師母似乎也很寶貴另一套教會歷史書——維得亨利(Henry C .Vedder)所寫的教會歷史手冊(Church History Handbooks)。第一冊早期(The EarIy Period)的一些段落,她特別作了記號,因為它們與新約聖經的關係如此密切,也如此重要,同時也反映出她自己的信念:

    在標題為「使徒理想中的教會」底下,作者說;「『教會』這個字眼在新約聖經中出現過一百四十次,其中有八十五次是指著一個地方的教會。」

    接著又討綸新約聖經其他地方,關於這個字眼的用法與應用:「新約聖經絲毫沒有提到一個教會,可引申為全世界的教會所集合而成的一個有形的身體,而地方教會是它的分支,這是以後的世代才產生的誤解。……地方教會彼此之間以基督的愛相繫,而非以一套有系統的教會法來維繫。」(見該書2425頁)

    另外有兩句特別圈出來的話,係異教作者路迅(Lucian 、塞舒(Celsus)和波非(Porphyny)之反基督教的「論證、諷刺與詆譭」。然後作者作了以下的結論:

    「縱觀異教徒的論證,在前三個世紀裏,無論在哲學界、歷史界或批評界中,可以說沒有出現過任何嚴重的反對論調,因為有一大半在基督教開始的三百年裏,都已被徹底辯論過了。近代的異教徒不過拿古代的異教理論,來放放馬後砲而已。」(見該書33頁)

    羅炳森師母還有一種獨特的作風,就是她常常引用法克(FWFaker)、特司諦更(G.Tersteegen)和韓伯利福瑞達(Freda Hanbury)的詩句,並寫在聖經前面的空白頁上。

    她在世上的最後二十年裏,常常陪伴著她的是欽定本聖經,這是一九一六年她的查經班學生,送給她的生日禮物。一個人若細讀這本聖書,就會發現她對詩篇和箴言作過何等透徹的研讀。她把「言語」、「舌頭」、「聲音」以及它們的同義詞串起來讀,並用這種貫穿前後的方法讀專題,例如有關帶領和引導,以及「信靠」等題目。至於詩篇一一九篇所提到防「心」,深深感動了她。

    她也用貫穿整本新約聖經的方法,讀「審判」、「地獄」、「定罪」和一般有關末世的題目。希伯來書六章6節,是一句相當引起爭論的經文,而羅炳森師母在它旁邊寫著:「這一點也不是指著普通的基督徒而言,乃是指一個相當進深,在耶穌裏有得勝之經驗約基督徒。」

    在聖經背面的空白頁上,可以發現摘自福音書的「醫病事件」一覽表,還有「基督復活以後的醫病事件」,以及她自己對「神醫」這個題目所作的專題查經。這些資料似乎是從她一八九九年首次大大地得醫治時,所作的研經筆記裏謄錄過來的,因為兩者的內容幾乎一模一樣。此外還有許許多多其他專題的研經筆記。

    她也讀過「主再來」這個題目,列了一系列有關的經文和相關的字與詞句。把這些串起來,會使人想起她在一次講道裡所說的一些話,而且她也常常用其他不同的話,重述同一件事:「主要我們充分認識聖經中……一切有關祂再來的事 ,也要知道在什麼地方有這樣的經文。……要放下你自己對於主第二次再來的看法,去看看聖經到底怎麼說。」

    就這樣,溫瑪莎羅炳森晝夜思想神的話,這一直是她的樂趣,也使她繼續不斷地得著餵養,並供應她靈魂和身體上的需要。有兩句簡短的話,也許最能夠表達她對這部書中之書的態度,以及她殷勤研經的原因……她這樣說:

    「聖經是一張生活的表格,每個人要個別地填滿它。」

    「聖經中的真理,都是通往耶穌腳前的小徑。」

    有一次,有一位真的每天花數小時讀經的年輕傳道人去拜訪羅炳森師母,在談話中他提到他盼望能花更多的時間在聖經上。「讀經花掉我很多的時間,」他接著說:「我讀了一節,然後我必須閉上眼睛來默想,直到我從這一節裏汲取了生命。」

    羅炳森師母帶著一種虔敬的態度抬頭仰望——這是她在教導或講道中途,常出現的神情—— 一面好像是在回應這個年輕人的話,一面又好像是直接對基督說道:「耶穌!即使和袮同在一千年以後,我們仍舊要從其中汲取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