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妮达 方柱中
怒气 郑妮达 方柱中 合作
中国有一句老话:“相见易,相处难,一家之中或亲友之间忿怒和嫉妒是常见的事,怒气往往影响感情,嫉妒更如腐坏的酒肉,可以把亲情和友谊完全破坏。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有两个儿子,大的叫该隐,小的叫亚伯。该隐是农夫,亚伯是牧羊人。两者都是值得尊敬的职业。但是亚伯是有信心的义人,该隐却是个“恶者”。(请参看希伯来书11章,马太23:35,约翰一书3:12),亚伯顺服,用羊的的脂油献给上帝。该隐自以为是,拿地里的出产为供物。耶和华看中了亚伯和他的供物,只是看不中该隐和他的供物,该隐就大大地发怒,变了脸色。(创4:4—5)
我们在生活中常有觉得被“轻视”和“忽视”,甚至被“拒绝”的情形。例如在学校里会觉得老师对某个学生特别赏识;在家里会觉得父母对其他孩子特别钟爱。兄弟姐妹,邻舍朋友之间,尤其是工作岗位的上司,我们会觉得其他人被“另眼相看”,自已却不被重视。该隐的不快是可以理解的。他觉得上帝不公平,对亚伯有偏爱之心。当我们觉得不被接纳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大大地发怒,变了脸色呢?
上帝没有因该隐的怒气弃他不顾。他对该隐说:“你为什么发怒呢?你为什么变了脸色呢?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门前,他必恋慕你,你就要制服他。”(创4:6-7)该隐没有制服罪恶。埋伏在门口的“罪”终于进来了,和亚伯在田间说话的时候,该隐下手把弟弟杀死了。
这个圣经故事给我们一个教训:“他们遭遇这些事都要作为警戒,、并且写在经上,正是警戒我们这末世的人。所以,自已以为站得稳的,须要谨慎,免得跌倒。你们所遇见的试探,无非是人所能受的,上帝是信实的,必不叫你们受试探过于所能受的,在受试探的时候总要给你们开一条出路,叫你们能忍受得住。”(林前10:11——13)
从该隐和亚伯我们可以学习以下几个原则:
1:不可凭已意自作崇拜和事奉的方式,“上帝是个灵,所以拜他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他。”(约4:24)
2.真诚敬拜神就是对这一个无限完全,无限圣洁,配得起我们无限的尊敬,绝对远离罪恶的神献上一切。“圣哉!圣哉!圣哉!主上帝是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全能者。”(启4:8)
3.承认我们的无知,软弱,愚昧和亏欠。神是超过我们所能领会的。耶和华说:“我的意念非同你们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们的道路,天怎样高过地,照样我的道路高过你们的道路,我的意念高过你们的意念。(赛55:8—9)
4.怒气常起于自义和缺乏爱心。我们要小心控制忿怒的情绪和由忿怒而起的行动。“不轻易发怒的,胜过勇士,治服已心的,强如取城。”(箴言17:32)
5.由怒气而引起的罪常是心里憎恨,口用恶词,甚至手上破坏和报复。我们不可让伏在门前的罪潜入我们的生命中。使徒保罗教导我们“生气却不可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也不可给魔鬼留地步。”(弗4:26—27)
6.不要叫圣灵担忧:“污秽的言语,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随事说造就人的好话,叫听见的人得益处,一切苦毒,恼恨,忿怒,囔闹,毁谤,并一切恶毒,都当从你们中间除掉;并要以恩慈相待,存怜悯的心,彼此饶恕,正如上帝在基督里饶恕了你们一样。”(弗4:28-32)
7.做好预防工作——“总要儆醒祷告,免得入了迷惑,你们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马太26:41)
基督徒如何抗拒伏在门前的罪呢?答案是在希伯来书12章2节:
“仰望耶稣”
耶稣是我们的大祭司,他自已既然被试探而受苦,就能搭救被试探的人。(希2:18)我们既然有一位已经升入高天尊荣的大祭司,就是上帝的儿子耶稣,他能体恤人的软弱,他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他没有犯罪。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的来到他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希4:14—16)
保罗说:“凡属基督耶稣的人,是已经把肉体连肉体的邪情私欲,同钉在十字架上了。 我们若是靠圣灵得生,就当靠圣灵行事。”(加5:24—25)“你们当顺着圣灵而行,就不放纵肉体的情欲了”。(加5:16)
什么是肉体的情欲呢?就如奸淫,污秽,邪荡,拜偶像,邪术,仇恨,争竞,忌恨,恼怒,结党,纷争,异端,嫉妒,醉酒,荒宴等。行这样事的人必不能承受上帝的国 。(加5:19-21)
当我们顺着圣灵而行,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加5:22-23)
因此使保罗特别提醒我们要被圣灵充满。(弗5:18)。靠着圣灵才能仰望耶稣,控制伏在门前的罪。如同上帝警戒该隐,我们也要教导儿女“仰望耶稣”,更要在生命上和生活中给下一代作个好榜样。
让我们一起求上帝救援。
“上帝啊!你是赐我力量的上帝,为何丢弃我呢。我为何因仇敌的欺压时常哀痛呢?求你发出你的亮光和真实,好引导我,带我到你的圣山,到你的居所。我就走到上帝的祭坛,到我最喜乐的上帝那里。上帝啊!·我的上帝!我要弹琴称赞你。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为何在我里面浮躁?应当仰望上帝因我还要称赞他,他是我脸上的光荣,是我的上帝。”(诗4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