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近代史——七、獨立戰爭(1948-1949年)

黃濠光牧師

 

戰前局勢

當聯合國通過分治方案(181號決議案),阿拉伯人立刻罷工抗議,在各地暴動,襲擊猶太人,獨立戰爭實際上已經開始。英國在撤出託管地的幾個月中,對雙方的衝突大多袖手旁觀。猶太人成立了臨時錫安主義者國務院,成為影子政府,由本‧古里安擔任主席,準備接收。猶太人的部隊續步接收城市,所到之處,阿拉伯人都失利,有些聞風逃竄。5月14日早上八時,英國人在耶路撒冷降旗,下午全地爆發衝突,猶太人當天接收了雅法,七萬阿拉伯人逃離。以色列宣告獨立後,臨時國務院宣佈廢止1939年的白皮書,以色列歡迎全世界猶太人移民,所有公民不論甚麼宗教、種族或性別,均在社會和政治上平等,保證有宗教、良心、教育及文化自由。戰爭初期,每月有一萬多新移民,有些一到步便入伍參加戰鬥。

早於1946年6月9日,阿拉伯諸國在敘利亞開會,早有意出兵一旦成立的猶太國。然而,各國各有自己的盤算,外約旦國王阿卜杜拉自任統帥,但他對各支阿拉伯軍一無所知。1948年5月15日,埃及、外約旦、敘利亞、伊拉克、黎巴嫩五國派兵向以色列開戰,還有沙地阿拉伯和也門派出少量軍隊支援。出兵理由是要恢復巴勒斯坦的秩序,建立一個巴勒斯坦國。阿拉伯聯盟秘書長巴沙(Azzam Pasha)在入侵以色列前夕時宣稱:「這將會是一場剿滅戰和大屠殺,程度有如蒙古人大屠殺及十字軍東征。」

第一次戰役:1948年5月15日至6月11日

阿拉伯的兵力和武器裝備都比以色列多及精良。以色列人深恐若戰敗,便遭滅頂,所以奮勇作戰。戰爭初期,接近三十萬阿拉伯人逃離家園;以色列內閣於6月16日決定阻止他們回來,至少在敵對期間。戰爭爆發時,埃及派出約一萬軍隊,兵分兩路從南部進入以色列境。西線沿海岸向台拉維夫推進,到台拉維夫外被制止;東線向耶路撒冷挺進。外約旦的阿拉伯軍團進軍中部,佔領原本劃歸建阿拉伯國的土地,即撒瑪利亞(他們稱為西岸),以及東耶路撒冷,包括希伯來大學所在的斯科普斯山。以色列軍保住西耶路撒冷,並付出巨大犧牲,打通一條由台拉維夫通往耶路撒冷的山間公路。伊拉克軍從東邊進入下加利利,目標是海法,但進軍範圍限於屬阿拉伯國的範圍,未能向以色列國土推進。敘利亞軍從東北入侵上加利利。黎巴嫩軍從北方南下,想奪取拿撒勒。

第一次停火:1948年6月11日至7月8日

由於聯合國介入,6月11日以阿雙方停火,在戰爭的頭四星期,以色列軍的死亡人數達1,200人。停火期間,以色列補充了飛機、坦克、大炮等重型武器,兵力也增加到六萬餘人。阿拉伯方面也補充兵力,但不及得以色列。最致命的弱點是阿拉伯各國的領導人各有打算,為自己國家擴張領土,增加個人威望,結果彼此不協調,他們參戰的真正目的不是幫助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建國。

第二次戰役:1948年7月8日至18日

7月8日在停火協定屆滿前,埃及先開火,翌日戰火全面再起。十天戰事中,以軍在北面取得下加利利大部分地區,在南面逼埃及軍退到南地(Negev, 內蓋夫)。以軍奪取了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第二次停火:1948年7月18日至10月15日

在聯合國干預下,以阿同意從7月18日開始第二次停火期。停火期間,以色列繼續加強軍備,軍力已增至九萬多人。阿拉伯陣營分歧進一步加劇。由於埃及佔領了迦薩,就在迦薩建立「全巴勒斯坦阿拉伯政府」,但外約旦不承認。

第三次戰役:1948年10月15日至1949年1月7日

由於英國循外交途徑試圖將南地瓜分給埃及和外約旦,以色列於10月中發動「約夫行動」,把埃及軍逐出南地。10月底以軍發動「希拉姆行動」,打敗阿拉伯解放軍及黎巴嫩軍,奪取上加利利。估計有五萬巴勒斯坦難民逃往黎巴嫩。12月下旬,以軍發動「霍雷夫行動」,完全驅逐埃及軍離開南地,埃軍被圍困在迦薩地帶,其他阿拉伯國家沒有援助,埃及被迫求和,於1月7日同意談判停火,以軍亦撤出迦薩。

戰爭結束

獨立戰爭打了16個月,以色列陣亡人數為6,373人,受傷人數有15,000人。當時以色列總人口是65萬,即每一百人就有一人死亡。阿拉伯人有15,000人陣亡,25,000人受傷。戰爭期間,約有70萬阿拉伯人逃離以色列,加上獨立前的內亂,所謂巴勒斯坦難民約75萬人,都流入約旦河西岸、外約旦、迦薩、埃及、敘利亞、黎巴嫩、伊拉克等國。聯合國於1948年12月通過194號決議案:應准許那些想返回家園又肯和平共處的難民回去。但由於阿拉伯陣營不承認以色列,只談停火,不談建交,雙方仍處於敵對狀態,以色列不肯回收難民,阿拉伯國家也不吸收難民。猶太人方面,約有一萬人從阿拉伯各國被逼撤出家園,但戰後三年,以色列吸收了70萬猶太人,其中30萬是來自阿拉伯世界的猶太難民。

1949年停戰協定

以色列於1949年分別與交戰四國簽停火協定,2月24日是埃及,3月23日是黎巴嫩,4月3日是外約旦,7月20日是敘利亞。由於伊拉克沒有跟以色列有共同邊界,拒絕談判。戰爭結果,原擬定設立的阿拉伯國的土地被瓜分:外約旦佔據約旦河西岸及東耶路撒冷,埃及佔領迦薩,以色列取得西耶路撒冷及南地。以色列領土擴大至託管地的面積近八成。以色列稱停火線邊界為「綠線」,成為以色列的新邊界,被國際及阿拉伯世界認可。這「綠線」是停火線,不是正式邊界。

以阿政治變化

1948年12月13日,以色列宣佈耶路撒冷為首都,並決定把政府機構遷到耶路撒冷。1949年4月26日,外約旦兼併了西岸之後,把國名改稱為約旦。1949年5月11日,以色列被接納為聯合國第59個會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