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近代史之三

阿里亚:犹太人回归祖地之浪潮

黄濠光

在第一次锡安主义者代表大会1897年)举行前后,犹太人开始陆续回归以色列地,就是当时在鄂图曼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犹太人移民回归祖宗的土地,称之为阿里亚(aliyah),这个希伯来字的意思是「上行」或「登阶」,一般用于上耶路撒冷圣殿敬拜神,因为耶路撒冷建在山上,去圣殿敬拜神就是上行,而诗篇中的「上行之诗」就是阿里亚;犹太人借用此字来形容回归祖地。当时大多数回归的人,都住在四个犹太教分别为圣的城市:耶路撒冷、提比里亚希伯仑萨法德(Safed)。

第一次阿里亚发生在1882年至1903年间,当时犹太人在东欧大受迫害,在这二十年间回归的犹太人从俄罗斯和罗马尼亚约有25,000,从也门有2,500。其实大多数离开俄罗斯和罗马尼亚的犹太人是去了美国。选择回归圣地的犹太人,大多是中产阶级,不懂务农,住在城市。只有四分一人从事农业,生活甚为艰苦。他们后来求助法国犹太富翁罗富齐(Baron Edmond de Rothschild),获得经济援助去建立葡萄园和酿酒厂,得以为继。现代希伯来文之父耶胡达亦于此时期回归。到1903年,以色列的犹太人口已达四万人。

第二次阿里亚发生在1904年至1914年间,原因也是犹太人在东欧受到迫害,十年间有35,000犹太人从俄罗斯及波兰迁入,直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为止。这次移民浪潮的犹太人多为单身人士,怀着社会主义热诚,寻求建国。他们建立农业合作社,从事体力劳动,与第一次阿里亚回归的犹太人开垦土地。这批新移民开始了基布兹(kibbutzim,犹太社会主义公社),又于1909年建立首个现代城市台拉维夫,也建立首个民兵组织「守望者」(HaShomer)。其中一位是于1904年回归的曲克拉比(Rabbi Abraham Isaac Kook),后来成为英国托管巴勒斯坦的首席拉比。锡安主义运动本来是个世俗化的复国运动,但经由他的诠释,认为神也透过世俗化的锡安主义来使犹太人复国,因此他被誉为现代宗教性锡安主义之父。这时期的犹太人口增至85,000,新移民中有艺术家、作家、记者、知识分子和专业人士,也设立政党、工会、学校、健保基金,也使希伯来文现代化。

第三次阿里亚发生在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带来了35,000人,多数来自俄罗斯和波兰,也有来自立陶宛和罗马尼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英国发表《巴尔福宣言》,表明英国支持锡安主义运动,会为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民族家园,结果加速了阿里亚,鼓舞更多犹太人回归的意愿。转折点是1917年,英国占领巴勒斯坦,结束了鄂图曼帝国四百年的统治,成立托管政府。在这段期间,犹太人多个民兵组织相继成立,基布兹运动也广泛展开。

第四次阿里亚发生在1924年至1931年间,带来70,000新移民,大部分来自波兰和苏联,其他来自罗马尼亚和立陶宛,少数来自也门及伊拉克。当时波兰发生经济危机,政府对中产阶级加重税,导致犹太人出走。他们本想移居美国,但美国国会于1924年立法阻止新移民涌入,结果他们去了英国托管的巴勒斯坦。这批新移民多为中产人士,从事工业与贸易,也聚居在城市,尤其是台拉维夫。

第五次阿里亚发生在1929年至1939年间,带来250,000新移民,大部分来自中欧和东欧。自从英国托管之后,为犹太人移民大开方便之门,却遭到阿拉伯人大力反对,并策动暴乱。英国政府在暴乱后成立委员会调查,结果为犹太人移民设限,就是移民人数跟当地经济能力挂钩。经济好的时候,移民人数上升,没有经济能力移民的,便透过结婚或入读大学移居当地。这批新移民投入工商业、银行业和保险业,专业人才有医生、律师、建筑师、音乐家、新闻记者,但也有找不到自己专业的,转而从事建造业或工匠。这段期间纳粹兴起,欧洲犹太人开始试图逃出纳粹德国,但英国政府在1934年至1939年限制犹太移民,导致犹太人被迫非法偷渡入境。

由于阿拉伯人反犹加剧,英国政府于1939年颁布白皮书,将犹太移民在1940年至1944年间限制至75,000人。此举令犹太人十分反感,但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更大的敌人是纳粹德国,犹太人不致和英国反面。由于英国设下移民配额,犹太人逃出纳粹魔掌的,偷渡到达巴勒斯坦海岸,却遭遇皇家海军拦截,将犹太难民遣返或扣留在塞浦路斯及毛里求斯的难民营。在1939年至1948年期间,合法及非法移民达130,000人,单是1945年战后至1948年立国前,移民人数就有84,000人。

以色列要在祖先土地复国,必先有犹太人移民。由第一次阿里亚到1948年立国前,以色列地的犹太人口已增至六十多万。这些人回归,为要建立犹太人的民族家园,「他们必修造已久的荒场,建立先前凄凉之处,重修历代荒凉之城」(赛61:4);也应验先知的预言:「我必从各国收取你们,从列邦聚集你们,引导你们归回本地」(结36:24)。